以科技进步促进我省绿色农业生产
以科技进步促进我省绿色农业生产 武予清 王晋华 河南省农科院 2005/4/20 一、绿色农业生产发展概况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的主要发展战略。十五期间,我省坚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绿色理念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改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以绿色为特征的农业生产取得初步成效,2004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金额分别为3.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4%,比2000年翻了一番,我省的优质小麦开始出现批量出口等,都表现出我省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2003年农药中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原体数)11887.97吨,比2001年(14798.76吨)减少19.7%,比2002年(12299.87吨)减少3.35%;2003年我省共施用化肥467.89万吨,比2002年减少0.2%,是历史上第一次比上年下降,显示出"绿色农业"生产意识不断增强;2002年8月我省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我省农业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合制定了780项农产品生产的地方标准。由省农业厅组织建设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也已建成,为检测农产品质量提供了便利。省科技厅配合国家《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的计划,开展了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如绿色农业科技工程,如土壤与水体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引进、研制与推广、无公害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和生产技术规程研究、无公害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以及食品安全与生产技术示范等。二、我省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是农业大省,在新世纪保持我省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全面加速科技进步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我省农业竞争力,是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农业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如:农业结构如何深入调整、以绿色农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加入WTO,以及各地方实施农产品准入制度农产品如何增强竞争能力的问题;农业重大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生产资料价格攀升,投入上升、成本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农业科技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1.遭遇“绿色壁垒” 郑州海关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1至10月,河南省农产品出口27749万美元,增长速度比同期出口总值的增速低了24.1个百分点,而且农产品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海关方面分析认为,国际市场上日益加高的"绿色壁垒"是导致河南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根源之一,国际市场中"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绿色产品"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贸易壁垒"被拆除,但"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加高。这些"绿色壁垒" 使我国出口的农副产品常常因农药和有毒成分残留量过高而被打"回票"。 2、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滞后河南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其它省份。2002年3月4日,《农民日报》公布了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湖北、江西、福建、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河南这个蔬菜生产大省在这12个省区之后。同年5月26日,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全国有155家单位生产的214个产品获得使用全国统一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河南40个单位的68个蔬菜品种竟无一家一品。河南省从2002年8月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已建立了28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200多万亩,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比重不到9%。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面积比例小;全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工作起步晚,现已认证的面积与蔬菜生产大省不相符;另外标准化品牌不多,影响了蔬菜市场的竞争力。 3、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技术支撑严重不足虽然我省制定发布《无公害蔬菜》、《无公害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同时进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从而在无公害生产过程的两个终端上得到强制性控制。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均属于分散个体经营,无公害生产过程仍存在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等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 ①品种不配套:如蔬菜绿色无公害生产中没有指定性专用型品种。所谓专用型品种应具备多抗、广适、优质、高产等特性。然而至今为止,仅仅是把普通蔬菜品种拿来直接应用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未经筛选、品种杂乱,造成病虫害严重发生、产品品质下降。 ②施肥要素不合理:绿色农业生产要求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的需肥规律进行营养要素的配方施肥。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偏好施用氮肥;或者根本无法做到对氮、磷、钾等肥料要素的科学、合理的均衡施肥。偏施氮肥导致农产品硝酸盐超标;肥料要素的不平衡使用,造成生长发育异常,产量、品质严重受损。 ③病虫害防治困难:绿色农业生产严格禁止汞制剂、砷制剂;限制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剧毒、高残留农药,要求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由于农药种类、数量的限制以及目前可供选择使用的生物农药品种不齐全,在农药中所占比例还不到10 %。因此加大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④栽培技术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有机农业和无公害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但分散个体经营的菜农在蔬菜无公害生产过程中的栽培技术水平因每个人的技术、经验、能力差异很大,存在着栽培技术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蔬菜无公害生产过程的杂乱无序、良莠不齐。 4、营销网络建设及深加工产业落后,出口渠道不畅河南省的营销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工作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信息发布、传播覆盖面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信息体系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严重短缺,造成信息处理技术手段落后;信息采集覆盖面不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信息工作水平不高,人才缺乏等等。 我省的蔬菜生产方面,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发展落后。主要表现在:加工率低、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档次低,尤其是精、深加工比例极低;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龙头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生产效益不高。另外,河南出口渠道不畅除产品质量、加工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大部分购销公司或加工企业受资金、技术、规模等条件影响,没有取得出口经营权,它们不能够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如湖北省的芝麻出口中2/3的量是从河南收购。 5、农业环境依然严峻除了工业三废污染外,农化产品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我省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导致水源污染,造成土壤养份构成比例失调,土壤板结、沙化、盐碱化,土壤有机质大大降低,农业生态难以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农产品产量、品质下降,是制约绿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机肥中部分畜禽粪便存在着重金属、微量元素和抗生素含量超标的问题,从而影响农产品质量。据统计,我国每年使用的铜、铁、锌、锰、钴、硒和碘等微量元素添加剂约为15-18万吨,大约有10万吨左右未被动物利用而随禽畜粪便排出。我省于2001年1月发布了“无公害蔬菜”标准中,限量物质指标39项,其中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为28项,占72%;“无公害优质粳稻”和“无公害优质大米”标准,22项安全指标中有15项为农药残留限量,占68%;我省农药市场以每年1000吨(原体数)的速度增长,但是2003年以有机磷杀虫剂仍然占农药总销量的50%以上,2001年以来连续3年农药中毒人数都超过1万人,死亡每年超过100人;缺乏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物质/工具的认识,最常见的有:在发达国家限制使用催花催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无公害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除草剂中的致癌溶剂苯和二甲苯,对生物多样性有严重破坏作用杀虫黑光灯(在西方开放性农田环境中禁止使用)等。三、“十一五”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工作方向结合我省的传统优势,围绕优绿色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需要使农业科研的方向实现以下转变:一是从一般生产转向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三是从高产品种转向培育高优、专用性强的新品种;四是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农业产后加工、保鲜、贮运等领域;这就要求: 1、建立健全我省绿色农业生产地方标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面对国家地区之间的重重"绿色壁垒",我们无法回避,只能按照国际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打入国外市场。这首先要从农产品的田间生产抓起,改善水、土壤等作物生长的环境质量,坚决按标准化生产,解决肉类、蔬菜、水果、茶叶、中药等农产品的农药和有毒成分、放射性物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这也需要我省依照国家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绿色农业生产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三个层次的地方标准。我省目前只是建立了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在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地方标准建设方面与兄弟省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制约我省绿色农业生产与产品认证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需要依据这些标准和原则继续加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生态村的建设工作,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技术利用研究等。 2、绿色农业生产专用型及对外出口型品种的筛选培育工作:长期以来,人们仅注重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选育,忽略了育成品种的抗性和适应性,导致这些遗传基因的大量丧失;育成品种的抗性和适应性减弱,极大的增加了农药的施用量。河南省从2002年8月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但全省农产品出口产业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绿色农业生产专用型及对外出口型品种的筛选或选育工作相对滞后。 3、不同种类绿色农业生产专用型的有机营养配方肥研究:为避免盲目施肥,需要加快研究绿色蔬菜(果菜类、叶菜类)专用型的有机全营养配方肥及其产业化,目的是让绿色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科学施肥变成一次性的简化全营养均衡供给。目前这方面研究工作远远不足。 4、支持绿色农业中取代化学农药的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制开发;我省2003年病虫害发生面积63291万亩次,居全国第一位,防治面积54157万亩次,90%为化学农药,与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生物防治产品由于其无公害、无污染和残留、使用期限和维持效果时间长及与生态环境相容等特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4年全球生防产品销售5亿8千8百万美元,2008年将达到9亿7千3百万美元;目前几乎所有的重大农业害虫都有相应的生物防治产品(商品)在全球市场中销售,如天敌昆虫/线虫/微生物,昆虫习性干扰素,自然植物产品(植物产物)等。生物防治产品研制具有高投入、周期长的特征,但是生产成本低、经济收益高使用周期长。我省具有丰富的可利用的生物防治资源,但是“十五”期间我省研发费用投入低、研究基础薄弱、几乎没有新的产业化品种,远远不能满足绿色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四、实施措施的建议当前,要系统解决好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解决科技体制、科技投入等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将先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尽快形成绿色农业生产与科技进步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1、筹建河南省绿色农业技术工程中心,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的地方标准和加强技术体系研究:①有利于用科技促进我省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的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②以绿色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加强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和特别是用于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研究 ③针对我国对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的多家认证体制,以绿色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协调我省的认证体系 ④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产业化产品支持,如生防资源/生物农药、配套品种筛选和有机专用肥料,生产和市场开发的信息技术等。筹建河南省绿色农业技术工程中心,可以按照国家的“突出国家目标,坚持产业化/市场导向;选择重点领域,搞好集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队伍;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实现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原则组织实施。在我省可以依托重点优势科研单位如省农科院的科技成果、技术力量和现代化试验基地,以政府投资和科研单位投资为主、并吸收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以实现科技与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联姻结合,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进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带动我省绿色农业的全面发展。 2、加大科技投入,设立解决突出问题的倾斜项目基金和省重点实验室:针对制约我省绿色农业的主要突出问题比如农药污染、开发生防资源和其他病虫害防治资材替代化学农药,尽快批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实验室等;根据工作基础,减少审批手续,建立倾斜基金项目支持绿色农业中品种、肥料、生物农药、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和信息技术等,通过这些措施促进研究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对于国内外业已成熟并能解决重大问题的公开技术和资源产品开发(如配套品种),建议设立技术引进基金着重资助帮助其技术消化吸收,以尽快解决绿色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3. 大力提高生产者和科技队伍素质:第一,加强生产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生产者和管理者科技培训。生产者是绿色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高素质的生产者,才能掌握高水平的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在培训方式和方法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拓宽农民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绿色农业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第二, 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科技人员的素质关系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的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进修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交流包括人才引进,提高科技队伍的专业技能。第三、继续通过加强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普及绿色农业知识和标准化生产知识。 (版权所有,引用本文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