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盐碱地里结蜜瓜

《河南日报》,9月3日:04,要闻

盐碱地里结蜜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晓荷
       小村的夜,被大排档的烟火气包围着。操着南方口音的老陈酒过三巡,难掩兴奋:“小李啊,咱村的瓜品质不赖!中秋节前你可要给我留两万斤。”蜜瓜经纪人李新峰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没问题!”
       这里是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位于九曲黄河故道,曾经有大片盐碱地,地下水又涩又咸,用这水浇灌庄稼,浇一片死一片。一直以来,这块土地上能种植的作物主要就是低产的玉米和小麦。一个底子这么薄的村庄,如今吸引全国客商、网红慕名而来,这里藏着怎样的致富经呢?
       8月31日,银光闪闪的大棚里,蜜瓜挂在绿油油的藤蔓上,下个月它们将成熟。看到记者来,71岁的赵文生不无遗憾地说:“闺女,今年来早了,再过20天,我请你吃瓜。”“杜寨蜜瓜我可吃过多次,甜得很。”听到记者的夸奖,老赵嘿嘿笑起来。
       这“甜”,来之不易。想富得有产业,种蜜瓜前,杜寨人可没少走弯路。“我们看人家种菊花、养牛羊挣钱,但到了俺这儿全不中。”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建说,村“两委”干部天天发愁:到底靠啥致富?他们四处考察、请专家支招,直到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测了土壤,留下句话:“种蜜瓜,可能中。”
       “能中”俩字打动了李永建。2016年3月,他带着贫困户朱震试种蜜瓜。6月蜜瓜丰收了,一尝,可甜。村民们乐坏了,到6月底,45座大棚拔地而起。10月,村合作社又贷款百万元,有意愿建大棚种蜜瓜的,合作社给一半资金。
       其实,种蜜瓜的村也不少,可杜寨的蜜瓜却格外甜。“一是我们的弱碱性沙土,适合蜜瓜生长。二来靠的是技术。”朱震说。每年春天种瓜时,省农科院都会派专家来,听“正牌专家”讲得多了,有心的瓜农渐渐成了“土专家”。“从坐果到成熟七七四十九天,每一步都按标准来。”朱震说。
       而李永建的大棚里,已经用上了手机控制的智能调风、调温系统,坐在家里就能远程指挥:“我们模拟新疆的环境,白天大棚里温度超过40摄氏度,晚上通风降温,通过昼夜温差提高甜度。”
       快晌午头,李永建的电话响了,他推上三轮车:“走,咱见‘网红’去。”
       其实,早在2017年,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就为杜寨蜜瓜代言。去年,村里年轻人利用抖音、快手打市场,跟淘宝、拼多多谈合作,网上卖了600万元的蜜瓜。李永建还把摊儿摆到郑州,线上直播线下邀城里人尝鲜。
       李永建见的“网红”,是本地一家电商平台的负责人。“中秋节前蜜瓜就下来了,你们提供平台,客户下单之后我这里直邮发货,你看中不?”“那当然中!你多弄几个品种,除了小蜜瓜,还有玉菇甜瓜,也可以直播带货。”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
       下午,李永建又因为全国各地的订单忙碌开来,而村里的交易市场也将忙碌起来。“下个月,蜜瓜下来了,俺们就要开始分拣、装箱,一个月能挣3000块。”脱贫户柴瑞说。为服务蜜瓜生产,村里有4个“劳务队”,帮助脱贫户53户170余人实现就业。
       夕阳西下,村民文化广场上热闹起来,网红、客商在村庄小矮墙边“打卡”。小矮墙里砌着从老乡那里征集来的磨盘等老物件,一步一景,美丽乡村别有风味。李永建则沿着村干道转了一圈又一圈,盘算着在这里建个科普基地,在那里建个蜜瓜餐厅,一幅生态游、研学游的蓝图正在铺陈……
       采访手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没山没海只有盐碱地,怎么脱贫?杜寨人直面问题不回避——因地制宜,选准蜜瓜产业;顺应趋势,开展网络营销。盐碱地里长出的蜜瓜,让杜寨脱了贫,也成就了村民们的“甜蜜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杜寨村正是抓住了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把劣势变成了优势,才实现了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的美丽图景。
       乡村名片
       杜寨村位于兰考县葡萄架乡,共有312户1298人,2016年年底顺利脱贫摘帽。也是从2016年起,该村围绕蜜瓜做文章,蜜瓜种植从2座大棚发展到475座,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1800万元,带动就业3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