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梁慧珍团队赴陕西省调研指导中药材生产

《河南经济报》,2022年7月14日;第5版 ,现代农业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在行动

梁慧珍团队赴陕西省调研指导中药材生产

河南经济报 记者 郭俊娟 文/图



    7月7日至10日,来自河南省农科院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梁慧珍团队,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的身份,前往陕西省山区开展技术服务。
  白河县、山阳县、柞水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传统的优质中药材产区。梁慧珍一行先后在这3个县进行调研考察,并深入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饮片等生产加工企业,详细察看了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现状,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地不同的药材品种和产业发展现状,给予认真细致地指导。
  7日上午,在白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赵春明,白河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信息中心主任、农艺师刘小虎等的陪同下,梁慧珍及团队专家谭政委博士、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西综合试验站站长魏玉杰等,先后到白河县城关镇中营村黄姜种植示范基地和宋家镇磨坪村重楼、白芨、黄精及魔芋种植基地实地调研。中营村梦云种植企业种植黄姜200亩,白河县的魔芋种植面积有3万亩,具有一定的规模。专家调研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技术不高,管理粗放等,造成中药材产量、品质、效益不高。对此,专家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选用优良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黄姜、重楼、白芨、黄精及魔芋品种,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并对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二是培训、普及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配方施肥、起垄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三是培育技术能手和技术标兵。针对魔芋产业存在的加工产品单一、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专家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建议。
  7日下午,专家团队调研考察了陕西永宏生物科技公司,实地察看该公司皂素加工车间和黄姜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现场。
  8日上午,专家团队深入仓上镇红花村,在白河县明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据负责人姜明飞介绍,该合作社目前种植黄姜350亩、黄精280亩、白芨50亩,但是面临缺少中药材新品种和缺乏种植管理技术的问题,急需专家的技术支持。
  9日上午,梁慧珍一行来到山阳县开展技术服务。在山阳县十里铺街道办事处磨沟河流域苍术种植基地,专家发现当地首次大面积种植苍术就出现了品种混杂等问题。当日下午,专家一行参加了山阳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发展座谈会,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立足于中药材行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0日,在柞水县世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秦付林向梁慧珍一行介绍,公司种植玄参、猪岑、连翘、葛根等6000亩,野生抚育中药材1.5万亩,其中五味子2000亩、玄参4000亩。
  梁慧珍一行每到一地,不顾炎热和辛劳,立刻走进山林或者厂区,认真观察,仔细了解,详细分析,结合各基地和企业的生产现状,把脉问诊,提出切实可行的提质增效技术方案。
  梁慧珍表示,通过实地调研和认真分析,制约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主要有3点: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模式;二是比较效益不高,不能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的增收作用;三是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链有待拓展、价值链有待延伸。
  针对这些问题,梁慧珍团队认为,思路决定出路,首先要解放思想,将国家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心中,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其次提升产业效益,通过更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培养技术能手等手段,重点解决品种退化、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升道地药材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比较效益;第三,建立高效种植示范区,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从政策、资金、市场、价格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样板,形成亮点,以点带面,产生辐射效应;第四,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向“三产融合”“三链同构”方向发展;第五,凝聚特色,培育品牌,打造名牌,通过宣传推广,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更多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
  梁慧珍告诉记者,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中药材产业组的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但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将带领团队成员,整合各种资源,集成高效种植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重点帮扶县乡村振兴,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