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深耕“唤醒”土地活力

《河南日报》,10月19日:第02版,要闻  


 深耕“唤醒”土地活力


□本报记者赵力文

    改善土壤环境,不增肥增药也能增产。位于西华县的黄泛区农场连续17年坚持“三秋”深耕,反复验证了这一点。
    10月11日,黄泛区农场三分场8000亩收过秋粮的耕地上,大型农机不时穿梭,进行着深耕深松作业,地里到处是翻出来的大土块。
    “深翻后,经过晾晒,再耙地四五遍。”三分场副总经理马得坡指着地里的农机介绍,每年他们秋收后都要整地,今年收获玉米的7200亩地还是像往年那样进行深耕,在收获大豆的800亩地尝试进行深松。
    他们对比发现,经过深耕,“唤醒”了土地活力,来年每亩小麦在同等条件下平均能增产50—100公斤。
    作为国有农场,黄泛区农场大型农机完备。在深耕时,使用大马力履带式或轮式拖拉机作为动力机车,犁地机具采用4铧犁或5铧犁,耙地则使用中型耙或重型耙。
    “使用一般的农机旋耕,耕作层有15厘米就不错了,深耕深松后耕作层能达25—30厘米。”黄泛区农场农业事业部部长缑国华说,深耕深松能较深地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大大增加耕作层厚度,土壤团粒结构也得到改善,增强保水保肥性能。庄稼扎根扎得深,根深叶茂,产量提高。
    深耕的时候,杂草和秸秆也被翻到土壤深层熟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黄泛区农场自2003年开始实施秸秆还田、土壤深耕作业,耕地的有机质、养分含量不断提升。
    土壤化验结果显示,2019年,全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2%,较2004年增加0.33个百分点;碱解氮平均含量较2004年增加46.45毫克/千克;有效钾平均含量较2004年增加45.27毫克/千克。
    “深耕细耙、旱涝不怕”,这句老话点出了深耕深松的好处。近年来,为解决土壤板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问题,深耕深松在我省多地得到推广。
    为充分“唤醒”耕地活力,我省农业专家进一步优化深耕深松技术,一种被称为“立式旋耕”的升级版技术也开始在我省试验示范。
    “这种耕作方式深入土层更深,可达60厘米,耕作1次即可达到整地环节的犁地、旋耕耙地2次的效果。”研究该技术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聂胜委博士告诉记者,立式旋耕调理土壤效果更好,加深农田土壤耕层,增大土壤的库容、缓冲能力以及蓄水保墒能力,深耕一次可以管用两三年,当季可增产20%左右,对下茬作物仍有持续的增产效果。
    立式旋耕与其他耕作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整地的机具上,运用了一种垂直旋耕机械来旋耕整地,深松活土。目前,全省在近1000万亩各类作物种植中推广了这种耕作技术,特别是在焦作、安阳等地的山药、芦荟种植方面逐步普及。
    “农业发展呼唤新的农业耕作方式,需要新的农业耕作机械。”聂胜委说,土壤承载着作物赖以生长的养分,“唤醒”了耕地活力,就会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强动力。